![]() 日志正文
|
||||||||||||||
2021届黄浦初三语文二模试卷2021届黄浦初三语文二模试卷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毅魄归来日,_灵旗空际看___ 。 (夏完淳《别云间》) 2._ 天明登前途___,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3.__ 衣带渐宽终不悔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4.是亦不可以己乎?_此之谓失其本心_。(孟子《鱼我所欲也》) 5.A同学面对车水马龙的城市街景,心中却感受到宁静与祥和。此情此景,正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__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_。”
(二)阅读下面词和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诀,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成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前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_辛弃疾__,《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_诸葛亮__。(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___我本来是平民(1分),在南阳(1分)自己耕田(1分)___ 8.下列对[甲][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9.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你认为会是哪一句?请简述理由。(4分) __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 因为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时候,可效仿诸葛亮:归隐田园、潇洒豁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分)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还,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阿(ē):地名,今山东东阿。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追者还 (返回 ) (2)熔库兵以作耕器(兵器,武器 )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你为什么这么了解子奇呢? B.你凭什么知道子奇能治阿? C.你怎么知道谁能治理阿县? D.你因为什么了解到这件事? 12.小小的阿县为何能打败魏国的军队?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 为什么统计数据有时会“撒谎” ①收集统计数据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每一步都有出错的可能。即使所有的细节都万无一失,最终得到的数据里也会隐藏大量的陷阱。如果盲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有时会得出一些甚为荒谬的结论。 ②统计学家曾经调查过铀矿工人的寿命,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铀矿工作的工人居然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难道统计结果表明在铀矿工作对身体无害甚至有益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只有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才会去铀矿工作,他们的寿命本来就可能长一些;正是因为去了铀矿工作,才把他们的寿命拉低到了平均水平,造成了数据的虚假独立性。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健康工人效应。 ③有虚假的独立性数据,就有虚假的相关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去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初次听到这样的结论,想必大家的反应都一样:这怎么可能呢?仔细想想你就明白了:正是因为火灾灾情越严重,损失会越大,所以才会有更多消防员去救火。这里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数据只能显示两个事情有相关性,但并不能告诉你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 ④事实上,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统计数据表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冰激凌销售点全部取缔了,就能减小人被鲨鱼吃掉的概率。真实的情况是,这两个变量同时增加只不过是因为夏天到了。又如,统计数据显示,篮球队的获胜率,竟然与队员的球袜长度成正比。难道把队员的球袜都换长一些,就能增加球队实力吗?显然不是。数据背后真正的因果关系是,球队的获胜概率和队员的球袜长度同时受第三个因素——队员身高——的影响,这导致了获胜概率与球袜长度之间表现出虚假的相关性。 ⑤可见,要想从统计数据中挖掘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从表面上观察数据,往往会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世上一共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 13.第②段加点词“大趺眼镜”在文中的意思是:_(因出乎意料而)大吃一惊_(2分) 14.第②段以“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为例,是为了说明___ C ____(3分) A.铀矿工人寿命更长 B.健康工人效应 C.数据的虚假独立性 D.统计数据会“撤谎” 15.以下内容,适合放入文中的哪一段?A (3分) 有数据表明打太极拳的人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平均寿命相当。事实上,打太极拳确实可以强身健体, 延长寿命,但打太极拳的人往往体弱多病。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16.第③—④段中“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两个例子及分析,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5分) __不能。因为在说明虚假的相关性数据时,按逻辑应先说明相关性数据中存在因果关系,而虚假体现为因果颠倒,再说明相关性数据没有因果关系(2分)。“消防员救火”的例子是说明因果颠倒,“冰激凌和鲨鱼”的例子说明没有因果关系(2分)___ 17.运用本文第④段中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5分) 【现象一】1950年左右,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都出现了一次非常剧烈的增长。 【现象二】20世纪50年代,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__【示例】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变化,都受第三个因素汽车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影响,汽车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3分);同时,人们更多地用汽车代步,活动大大减少,自然肥胖症人口也会增加(2分)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叛逆的葡萄 ①过往岁月的记忆也许是一棵树,它就站在那里,站在暮色笼罩的大地上,离你不远。树的轮廓向你显现出来,但你看不见它的叶子,有时候这叶子会自动飘到你的手上来,你才会发现那一整棵记忆之树的存在。 ②我读小学四年级那年的冬天,母亲让我去给班主任送一筐葡萄。当时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不错,但我特别调皮捣蛋,并不受班主任的喜爱。老师喜欢的是那种文文静静、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我即便聪明伶俐、学习又好,但因为调皮捣蛋,就不受宠爱。在小学时代,三年级以后,好学生可以戴上红领巾,就因为老师不喜欢我,我总是不能戴上红领巾,而我偏偏又特别想戴红领巾。于是,我母亲让我在快过年的时候去给班主任送一筐葡萄。 ③那天我右手提着一筐葡萄,踩着吱吱作响的积雪,向老师家走去。我的班主任是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特别严厉的女老师,平时我们都有些怕她,我当时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我在想到底该不该把葡萄给老师送去。我为什么要给她送葡萄呢?她并不喜欢我,一直认为我还没有到戴红领巾的资格,我为什么要向她去讨好和投降呢? ④我大脑中两种声音在激烈地斗争着。一种声音认为:如果我这一天成功地把葡萄送了出去,那么我也许就将获得老师的宠爱,很快就能戴上红领巾。另一种声音认为:如果我把葡萄送给了老师,等于从尊严上已先矮了一截,我是向老师送了礼才加入红小兵的,这于我的自尊心是受不了的。而且,万一老师收了葡萄最终又不让戴上红领巾呢?这也是一种可能,是那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可能,这样我一定会更加生气,甚至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⑤10岁的我在那年冬天,大脑中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斗争,从而使得我去给老师送葡萄的路程显得无比漫长。我想我从来也没有走过那么漫长的路了,而那一筐葡萄也显得越来越沉,把我的身子整个儿拉向一边。那年冬天,天又特别冷,到处都结满了冰,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过那些很滑的地方。后来,我的目光已经可以看到老师住的房子了。我站住,我又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不送了。我躲到校园里一幢房子后边的雪堆旁,决定自己把它吃掉。我足足吃了半个小时,吃得实在太多,太撑了,但也只把筐里的葡萄吃掉了一层,然后,我把剩下的埋进了雪堆。 ⑥我把一大筐葡萄埋入雪中之后,内心突然之间涌起了一丝喜悦,因为我没有向某种东西屈服,我战胜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尊心,因为我无法面对自己向老师送礼以求得额外好处而自尊心受伤的现实。是的,当我把那一筐葡萄埋入雪堆之后,我一下子轻松了。这是十岁的我生平第一次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然后,我愉快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⑦回到家中,母亲问我把葡萄送给班主任了没有,我说送到了。她又问,那你老师说了什么呢?我说她没说什么,只是挺高兴的。母亲说,你明年就可以戴上红领巾了。 ⑧第二个学期我仍旧没有戴上红领巾,因为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有成见,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五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换了,新来的老师非常喜欢我,而且常常在班上朗读我写的作文。不久,我就戴上了红领巾,还当上了小队长。但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小小的情结,那就是:我有些恨不让我戴红领巾的那位老师。 ⑨有一年我回新疆探亲,一个人踩着积雪重返小学校园,我在那里转悠了很久。突然,我看见了我曾经的班主任,她已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了。她从我身边走过,并没有认出我来,我想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谁。看着她远去的影子,我才发现,自己早已不再恨她。而且,我对她的恨,她永远不会知道。那是只属于一个十岁孩子的内心风暴。 18.梳理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6分) (1)__快过年了,妈妈让“我去给老师送葡萄_,希望老师批准“我”戴上红领巾。 (2)__在路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不送老师葡萄了__。 (3)五年级时,换了班主任,“我”加入了少先队。 (4)__长大后,“我”不再恨当年的班主任______ 。 19.第⑤段加点词“越来越沉”是因为: (1)冬天到处结冰,路滑不好走,“我”小心翼翼。 (2)“我”在进行思想斗争,路显得无比漫长,感觉提葡萄的时间也变长。 (3)“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觉得葡萄也越来越重。 (4分,任意两点即可,各2分) 20.对本文题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题目表现了“我”是一个既自尊心强,又能坚持自己看法的孩子。 B.题目中“叛逆”与“葡萄”的反常搭配,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C.“叛逆的葡萄”含蓄地表现了从“送葡萄”到“埋葡萄”的过程。 D.“叛逆的葡萄”暗指“我”对老师的恨,体现“我”的忏悔之意。 21.以下是A同学对第⑧段画线句的质疑。请你结合文本内容,为A同学的观点提供一个理由。(3分) 文中的“我”说班主任对他有成见,其实他对自己原来的班主任也有成见。 __【说明】成见是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文中亦可指偏见。文中“老师的成见”(或“偏见”)指老师不喜欢“我”(不让“我”戴红领巾)。“我”对老师的“成见”主要表现在“我”对没能戴上红领巾的错误归因。 【示例一】他一直把自己没能戴上红领巾归因于班主任不喜欢自己,而不是自己的调皮捣蛋; 【示例二】他认为班主任喜欢文静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像他那样成绩好但调皮捣蛋的孩子,所以自己一直没能戴上红领巾; 【示例三】他一直认为班主任不让他戴红领巾是因为她“特别严厉”,而不是自己调皮捣蛋。 22.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早已不再恨她”的原因。(4分) _【要点及评分】(1)联系文章第①段;()联系“我”的性格特点;(3)联系事实;(4)联系老师的形象。以上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各2分。 【示例】 (1)联系第①段可知,过往岁月的记忆常常变得模糊不清,“我”对老师的恨也同样,会随着记忆的淡漠而消失; (2)从送葡萄到埋葡萄,说明“我”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孩子,调皮捣蛋只是“我”对严厉管教的逆反,“我”不会真的恨老师; (3)“我”恨老师的原因是没能戴上红领巾,在换了班主任很快戴上红领巾后,“我”没了恨老师的理由,所以就不再恨老师 (4)老师不让“我”戴红领巾,是因为“我”调皮捣蛋,说明老师坚持原则,与老师的严厉形象一致,长大后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再恨老师。_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3—25题(12分) 小C同学利用双休日,在社区参加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学习活动。 23.小C同学准备了一个简短的发言提纲,你认为恰当的顺序是( A )(3分) (1)语言文字还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最好的钥匙。 (2)语言文字在提高青少年语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作用。 (3)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典名篇佳作,有效帮助我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4)用好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汉语言文字,可促进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A.(2)(3)(1)(4) B.(3)(2)(4)(1) C.(1)(4)(2)(3) D.(4)(3)(2)(1) 24.小C同学被“一句话搞定多音字”的展示吸引了(见示例),他认为这是掌握多音字的好方法。他想到“冠”有两个读音(guān和guàn),读错的人很多。请你仿照示例,帮小C写一句话,让更多人掌握“冠”这个多音字。(4分) 示例:
25.小C旁听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要不要提倡网络新词。双方的观点如下:
小C认为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主持人让小C发表看法,小C综合了双方的观点作了现场发言,赢得热烈掌声,小C的主要观点是: _【要点及评分】 (1)(2分)突出规范的重要:学习语言,首先是学习规范的语言,从而掌握语言的规范。 (2)(2分)对语言创新的认识:语言创新要以语言规范为前提和基础;语言的创新要切合生活的实际,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3)(1分)只有在规范使用汉语的框架内,语言创新才能获得丰富而健康的内涵。_。
四、写作(60分) 26.题目:走过这一年
最后修改于 2021-04-28 07:44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