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虽有佳肴》校本参考13.虽有嘉肴 一、解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我反思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也。《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其此之谓乎! 二、翻译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オ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オ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 5.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文学常识 1. 《礼记》是 战国 至 秦汉 间 儒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经学家 戴圣 编撰的。此书与 《诗经》《尚书》《周易》《春秋》 称为“五经”。 出自《虽有嘉肴》的成语有 教学相长 。 四、内容理解 1.短文讨论了教 与学 的关系,阐述了教和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先以“嘉肴 ”切入话题,指出一桌美味佳肴,如果不去亲自品尝,就永远不知道它的鲜美滋味,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指明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它,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正因如此,才会产生“学”与“教”的“不足”和“知困”的两个情境,即只有在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才能自我反思只有在教给别人道理的过程中,才会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才能鞭策自己自强不息,更加努力地弄懂它。并由此论述得出观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最后,引用《尚书·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来进一步佐证此观点。在论证结构上,采用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2.本文仅70字,语言精练,逻辑严密。在表达方式上,大量运用对举句式,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第一句以“嘉肴”比喻“至道”,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以“知不足”与“知困”对举,说明“学”与“教 ”的两种困境;第三句以“自反”和“自强”对举进一步论述应对“学”与“教”的困境所产生的情境。 五、选择题: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因此,学习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是善良的。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D.教学相长也。 翻译: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3.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虽有嘉肴 虽然 B.弗食 不 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是( D ) A.弗食,不知其旨 B.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B.本文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C.本文主要通过“教学相长”的道理,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所要阐述的观点。
最后修改于 2021-03-18 07:17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