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如梦令》《野望》《渡荆门送别》参考

2021-03-04 16:24 阅读(?)评论(0)

6.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解释下列词语

1.雨疏风骤:  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  酣睡        残酒:    余醉         

3.卷帘人:  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   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二、内容理解

1.文化常识:本词选自《 漱玉集 》,作者 李清照       代词人,号 易安居士    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2.主旨:本词以  与侍女对话        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 伤春、惜花  的细腻感情。惜花实际上是 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2.词中“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现的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反复、设问的修辞手法。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出了作者  埋怨嗔怪,启发诱导                    的神态。“红瘦”象征着   春天的渐渐消逝    ,“绿肥”象征着   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三.真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

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

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

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

2. 下面对这首小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2 )

A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昨夜的风来得突然,还稀稀落落的下起了雨。该句交代了担忧园中海棠的原因。

B试问卷帘人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C却道海棠依旧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对海棠的担忧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惊喜及怀疑,又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心思,回答时的漫不经心。

D.小令写法别致,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意境层层叠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4.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绿肥红瘦中,绿”“分别代替叶和花,”“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7.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解释下列词语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2.文学常识: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代  (朝代)诗人  王绩  ((人名),字  无功  ,号 东皋子这首诗是现存较早的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3.主旨:这首诗写的是山村傍晚     景,在安闲的气氛中流露出了诗人几分惆怅    孤独抑郁      心情。

4.“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一句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独自一个人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这时诗人内心生出几分   ,诗人化用曹操的“何所依”的意思,问自己“欲何依”,顺其自然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无所依靠的孤单

5.下面四句写的是傍晚时诗人看到的景象:在满树秋色、落日余晖中,牧人放牧回来,猎人也骑着马满而归。这四句                         完美结合,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一片安乐祥和的氛围。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些场景和场景中的人与诗人无关,整首诗的感情又回到空寂无聊,最后诗人只有放声高歌排遣内心     

7.这首五言律诗一改南朝宋、齐、梁、陈诗歌的浮华靡艳风气,文笔   ,文风质朴,让人读来如沐清风,沁人心脾。中间两联   ,首联和尾联抒情言  

8.《野望》中诗人感慨孤独无依,只能追怀古代隐士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10.  请简要分析首联“望”字的双层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2.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D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3.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牧人/驱犊/返    B.日暮乡/关何处/

C山随/平野/      D.最/爱湖/东行不足

 

8.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解释下列词语

: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 喜爱           故乡水: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2.文学常识:本诗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3.主旨:这首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      ,又表达了对故乡     依依惜别  之情。

4.首联直扣诗题     ,交代此行的目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     故地游览。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5. 颔联紧承起句。以    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  景色。这两句不仅由于写尽“   ”、“     ”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是流动的, 山脉  是凝固的,“    ”、“    ”的动态感觉,完全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 景。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  ,江面平静时, 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  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  江水的平 静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7.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依依不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  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8.《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人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9.《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表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借故乡之水,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游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表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打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C【解析]颔联描写的是远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1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 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
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
领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 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B[解析]诗人是游览了荆门之后前往楚国故地游历。

1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

乡的深情。

B.颔联描写了山势和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泄

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D.尾联紧扣试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13.下面对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4.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以叙事手法写出诗人的漫游路线。

B.颔联和颈联描写途中所见长江两岸美景。

C.尾联用拟人手法借水言说对故乡的眷恋。

D.此诗是诗人再次离开故乡,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最后修改于 2021-03-04 19:3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