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华二附初九年级上语文综合练习(25)
第一部分 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0分)
(二)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孟子主张施行 仁政 以统一天下。刘向主张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7、翻译: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一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暮寝而思之”是故事发展的转折点。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是西汉史学家刘向编订的编年体史书。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①。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②,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乞留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③。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④,即日焚裘。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东晋将领,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殷荆州:殷仲堪,东晋将领,官至荆州刺史。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②出市:到刑场。③宥(yòu)赦免。之:指罗企生的弟弟罗遵生。④问:音讯。这里指罗企生被杀的消息。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A.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放了你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向来厚爱罗企生,到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 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 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 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二、现代文(38分) 关于生活(有删改) ①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
(1) 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 (2)
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
。 15.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5分) 16.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4分) 第⑥段引用《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句/将人生比喻为楼层(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存,)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真正的生活(2分)。令读者回味/深思(1分) 17.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B.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 C.第③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朴园(有删改) 凌鼎年 ①清乾隆年间,高云翼因其《中秋图》题有“仰望明月思悠悠”之句被人告发,而惹文字之狱,只因他名望高,人缘好,加之好友暗中相助而躲过一劫。惊慌之余,他收拾行装匆匆回了娄城故里。 ⑤高云翼心里明白,对方不就是怕我京城之事的牵连么? ⑥气也气了,怨也怨过,高云翼便动了自己筑园的念头。只是身无长物,奈何? ⑦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己有宣纸涂鸦之长,何不挥笔集资,丹青筑园?说干就干,高云翼自撰一启事:“以物易物最佳,凡欲庋藏云翼画幅者,概一石换一石,一木易一木,一花代一花,一屋顶一屋,早来早得,迟则不测……”宣言欲作画筹资,筑园一座。坊间向有“云翼一幅画,国朝十锭金”的说法,多少人欲求其画,奈何有价无市,如今竟有这等好事!不几日,这消息就传遍娄城,影响八方。 ⑧高云翼再也不轻易撕画毁字了,每日里或山水花鸟,或仕女天神,日赶一幅,手不辍笔。 ⑨很快,他便以一幅《娄江春晓图》换得了城外独龙湾一块废弃之地。这儿竹林连片,杂草丛生,乃狐猿出没,鸥浮鹭立之地,多年来无人关注。然而高云翼却十分满意,因为这儿坡地 ,溪水 ,野树 ,乱石 ,且人迹罕至,实在是筑园佳选。 ⑩不几日,娄城首富钱寅啸愿捐资建造远香阁、探梅小筑、静修堂;德髙望重的王百瑜老先生运来了一高一低两峰太湖石,一曰瑞云峰,一曰玉玲珑;盐商后人蒋千里也遣人送来了洛阳枯枝牡丹、荷花名种大洒锦、千瓣红等……不过一两个月,造园材料竟已基本齐备。 ?造园之事在娄城已成街谈巷语,想察探玄秘者,欲先睹为快者纷至沓来。高云翼一一挡驾。众人不解,议论纷纷,他丝毫不为所动:“草木如名节,日久方成。若未成先睹,日后焉能有好印象?今日之园林,石径之苔藓未生,亭台之青素刺目,请待以时日。” ?越明年,因林落成。高云翼自书魏碑“朴园”两字作匾,并在娄城广而告之:朴园集天时、地利、人和而成。云翼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劳形苦心,幸也。开园之日,竭诚恭请四方宾朋好友,无论长幼贫富,光临游赏。 ?娄城为之轰动,远近为之云集,参观者赞口不绝,为朴因景色之多姿,为云翼心意之诚朴。看着游人乘风而来,尽兴而去,高云翼感叹:“我愿足矣,我愿足矣!”
书“朴园”,□□□□□□□
笑迎四方慰平生 第①段交代了高云翼因避祸返乡,为后文宜园主人拒绝借园埋下伏笔。(2分)又点出他“名头大,人缘好”,为后文顺利集资造园交代了原因。 21.高云翼为这座园林起名“朴园”,根据选文内容,请分析他如此命名的理由。(4分) (1)朴园选址在城郊独龙湾一块废弃之地,建造时不少用料也都是废物利用,有其朴素的一面(2分); (2)朴园建成后,每个人都可以进去游玩,是一座包含着质朴心意的园林(2分) 22.以下对高云翼形象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书生意气,不解世道人心 B.醉心书画,不与世俗往来 C.安贫乐道,羞于谈论财货 D.审美独到,坚守艺术原则
三、综合运用(12分) (1)根据材料一,“李阿姨的报摊”概述中与这则公益广告的主题关系不大的两项是( A )( B )。(4分) A.句① B.句② C.句③ D.句④ E.句⑤ 李阿姨/摊主,您好!我在报摊上买了一份《文汇报》,今天没有零钱,明天一定补上。抱歉啊。 (评分细则:称谓1分,事由3分,歉意1分) 王某某 2020.1.7 (3)请根据这则公益广告的主题,为它拟一个标题: 内容:关键词“信任”2分;形式:简短有力1分。参考示例: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3分)
第二部分 写作(60分) 24.题目:真的是这样 要求:①独立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如与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最后修改于 2020-12-30 08:47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